该剧取材于清代台湾凤山知县曹谨(河南怀庆人)平冤狱,修渠圳,造福当地百姓的真实故事。道光十七年春,曹谨奉旨跨海赴任台湾凤山县知县。时凤山连年大旱,加之县政败坏,饥民不少被迫做了盗贼。曹谨斗笠芒鞋,访民情,察水源,决心先治水来改善民生。他顶住反对势力的压力,说服避祸的饥民下山,“以工代赈”,促成了修圳引水工程的开工。然而,曹谨对冤案的复查却牵动了上层贪官集团的神经,关键时刻赈粮被断,百姓生活没有着落,工程陷入绝境,曹谨泣血跪求,未能求来半升米粮。在饥荒如火、民心大乱的紧迫情势下,为了凤山百姓的生存和引水工程的完成,曹谨不惜牺牲自己的仕途前程和身家性命,毅然决定打开兵备仓库来安定民心。渠圳终于开通,甘泉流到了凤山,望天田变成了膏腴之地,百姓还粮归仓。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曹谨,把他开凿的水渠命名为“曹公圳”,为他造庙祭奠。直到今天,“曹公圳”仍在发挥作用。 (郑州市豫剧院演出) 梁冠山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