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颗流星 于 2015-12-9 11:18 编辑
“宁夏敦煌”---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坐落在市城北55公里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属六盘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大大小小的洞窟现存有162座,其中内有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的峭壁上,格局奇特,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景点有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总称“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为中国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A级景点。2011年被评定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历时已有1400多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石窟入口处的第5窟内,高达20米的弥勒坐佛,神情端庄,十分壮观,它比云冈、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还高,原有三层挑檐楼遮护,俗称大佛楼,现窟檐早已崩坏,大佛全部露出窟外,成了须弥山石窟的有名标记。 须弥山从北魏到隋唐历代开凿的各个石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有些造像,脸瘦肩溜,宽袍大袖,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画卷上的艺术形象酷似;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完美,它的体态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雕刻品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同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