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国人 于 2014-3-2 09:45 编辑
早听说新密市城关镇高沟村戏迷乐园办地很好,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怀着极大的兴趣,2月28日下午,冒着雨雪前往现场看了个究竟:在一个小小的剧场里,既有台子、又有舒适坐椅的观众席,舞台上灯光、音响、布景、乐队一应齐全,20多位戏迷登台分别演唱了她们得手的唱段,台下掌声、笑声、喝采声接连不断,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园满结束。 该村是城郊一个偏僻的自然村,沟沟岭岭地形复杂,全村4200口人,热爱戏曲的农民近千人,高沟人爱看戏、爱唱戏、艺人多是远近闻名,曾被人们誉为“中原戏曲村”。 解放前夕,高沟就是久负盛名的民间文艺村,每逢节日,踩高翘、玩狮子、跑旱船的比比皆是。农闲时节,农民自发组建的地摊戏到处可见,方园十里八村的村民都乐意到高沟自娱自乐和观看演出。 该村人杰地灵,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戏曲爱好者。村党支部书记高石聚从小酷爱戏曲,练就了一手司鼓好本领,他的班鼓伴奏娴熟,节奏准确,轻重缓急掌握有度。近年来,他带领村领导班子投资近500万元盖起了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大院。现在每到夜晚,文化大院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优美动听的伴奏和唱腔声震夜空。每逢周末,成群结队的戏迷自费来高沟“献艺”。高沟众多的戏迷不光在本村演唱,也走出乡村登上市区的大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戏迷有30多位参加过新密市和外地各类戏迷擂台赛,获奖和得到名次的就有10多人。 该村村民不但热爱戏曲,还自筹资金开办戏曲学校,为文艺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戏曲新秀。八十年代初,村民钱山开办的家庭戏校和钱留群、何天顺等开办的高沟戏校,先后培养出200多名学生,部分优秀学员被输送到专业剧团工作。1983年到1986年,钱山和韩香莲在本村分别成立了“七里岗青年豫剧团”、“七里岗实验豫剧团”,两个团演出剧目达50多部。村民王建设和李延玲夫妇创建的民营豫剧团,2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各地巡演、长演不衰,在郑州郊区和周边县市颇受欢迎。 由于该村老百姓酷爱戏曲,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戏曲人才。解放初期,出生在本村十二组的钱山、钱留群曾是武陟县豫剧团的头排主演,由他俩领衔主演的《黄鹤楼》、《秦香莲》等戏在黄河以北县市颇有名气;出生在九组的高福来七十年代初曾任密县豫剧团负责人;出生在高沟村九组的高冠松,戏校毕业后,分配到密县豫剧团工作,后被组织部任命为剧团党支部书记,他曾带领市豫剧团受邀连续三年晋京演出,在中南海警卫局礼堂演出时曾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题词合影留念;出生在五组的于德海在戏校毕业后,曾在密县豫剧团当演员,他的武功在团里是佼佼者,1970年他应征入伍后,曾在军团宣传队当演员,现已退休在嘉兴老干部大学南湖合唱团工作;出生在三组的冯彩云,从郑州市戏曲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曲剧团工作,现已成为该团的主要演员;出生在本村七组的高树卫,现任新密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兼主演,他的爱人郭朝霞也是市豫剧团领导班子成员兼主演;出生在四组的高春菊,从郑州市计生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酷爱戏曲事业,现任郑州市戏迷协会会长,由她演唱的部分优秀唱段已录制成光盘,在戏迷中广为传播。 在高沟村戏迷乐园的采访结束了,记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一个小小的自然村里,能有如此重视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出现如此多的戏迷、能培育出这么多的专业戏曲人才、能始终坚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不多见,令人敬佩!高沟村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化活动的长足发展,也为抢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 抢救、传承与 振兴新密市的古老传统戏曲事业、专业戏曲艺术团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原戏曲村” 的称誉名不虚传! 梁冠山 高冠松 图/文 |